小说旗 - 言情小说 - 莺莺传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30

分卷阅读130

    有水患。那能说吗?说了也要有人信呀!反而只说干旱,不过说干旱也是一样的。

“我听瑞娘jiejie说,那些农户人家往往是留下下一年的口粮和种子,剩下的粮食才会卖了做生活。所以每当家里没有存粮的时候总想要想办法填上——这也是人家生活经验,不管什么年景,家里的粮仓总要装上口粮,不然有个什么灾难,那就是等死!”

赵莺莺就借着这个说话——这也是很显然的,实际上这些日子扬州的粮价已经起来了一些。只不过现在的涨价还是半成一成这样,算是一年里比较正常的波动。

可是赵莺莺知道,一旦发生大灾,那时候的粮价就不好说了。涨价三四倍是轻的,最怕的是有钱也抢不到粮食——粮店那时候还怕买粮的人冲击粮店呢!

“娘,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天病了,就是觉得心慌。”赵莺莺找了一个理由,然后道:“想到这件事就觉得不踏实,不然我们家存一点儿粮食吧!”

赵莺莺说完了话就等着王氏的反应,不过她的把握还蛮大的。一个是现在的行情确实有粮价上涨的势头,有一些有囤粮习惯的人家已经常常往粮店跑了。另一个就是粮食这种东西,家里永远是要吃的,而且放个一年半载的也放的住。只要赵莺莺勾起了王氏的一点点担心,她就当是买个心安也会去买粮食的。

“娘,这买粮食了,又不会浪费。”

赵莺莺最后一句话就是最后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王氏算是听进去了。只不过面上依旧笑着:“你这人小鬼大的,这种也一直藏在心里思量?得了,这件事自然有大人去照管,你照管好你自己,我就念佛了!”

王氏是这么说,赵莺莺却知道这是答应下来的意思。不过赵莺莺没想到的是,王氏没有立刻行动起来——说起来王氏也不是无知妇女,听到莺姐儿说了种种之后就像是被人提了一个醒,然后脑子里就想到了很多。

赵莺莺只说天气热担忧粮价,想让王氏买一些粮食存在家里。这不是赵莺莺只有这一点想法,只不过她唯恐说的太多显得奇怪,便只挑了最明显的来讲。但王氏显然是一个触类旁通的,一下就想到了更多。

第二日早上出门买菜王氏就叫住了赵蓉蓉:“蓉姐儿住脚,你呆在家里煮一锅粥,买菜的事儿我去!正好有些东西要买!”

赵蓉蓉不疑有他,立刻答应下来,系上围裙就去了厨房。

王氏上菜市场买菜并不只是为了买菜那么简单,而是为了切身看一看现在市面上有什么变化。

菜市场上人很多,王氏就专门找那些打扮朴实,像是赶集一样上菜市场卖东西的人。这些人往往不是菜市场上的菜贩,而是扬州周围乡村里的农户,把家里的土产带来卖,多少赚点钱补贴家用。

王氏最先看见了个卖夏桃的妇女,那夏桃像是自家树上下来的果子,便问道:“大姐,这是你家里的果子?”

那妇女很是热情,立刻满脸笑容道:“是家里栽种的三棵夏桃!可甜可水灵。家里人舍不得吃,让来扬州城里卖掉,好给家里补贴买东西。”

王氏状似无意道:“买些什么呀?是油盐酱醋还是针头线脑?”

这些东西也是农户一般会买的,因为他们需要且无法自给自足。王氏这样闲话问出来也一定不奇怪。

那妇女却摇了摇头:“买粮食,等这些果子都卖出去了,我就去粮店买粮食。去年和今年连着收成不好,家里的存粮都空了,再不想办法就得饿肚子!”

听着妇女絮絮叨叨,王氏想到了一点。去年的小旱灾大多数农户都是有存粮的,那自然能过下去,即使那很苦。但是今年呢?经过去年的消耗,存粮大多空了,这种时候收成又不行。

不说出现灾荒——扬州这么有钱怎么可能出现灾荒!甚至都不用等到朝廷出手,扬州的那些个盐商自己凑钱就能解决。他们也是很清楚的,自己做盐商遭人恨,所以每逢大事,这些盐商都记得要做一做好事。

不管真心好意还是装模作样搏好名声,但好事就是好事。

只是没有灾荒也够呛,只要这场大旱在继续下去,粮价往上走高是必然的!唯一的疑惑是粮价到底会高到什么地步。这就要从旱到什么时候,旱情有多严重来看了。

王氏买了两斤夏桃,然后就告别了那妇女。满市场地走了一遍,确定所有的菜或多或少都上涨了一些。考虑到如今的气候,这也正常——无论是种菜的还是养猪捕鱼的,恐怕都不容易。

但现在的王氏已经先入为主了,所以看到这些事情只会往天气干旱上联想。

等到最后逛完了粮店,王氏心里计算着价格走出来,她已经有了打算了。

第67章

‘晴带雨伞,饱带饥粮’是一句民间谚语,也就是这样一句话说尽了普通老百姓的智慧。或许他们不懂得琴棋书画,甚至连大字也不识几个,但是他们有一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朴素智慧。

那就是时时刻刻防备着最坏的情况,而且越是最好的时候越要预备最坏。这种经验就和那些大官儿常常念叨在嘴里的‘居安思危’是一样的了,可见这其中的道理不小!

在乡村地方的农户通过存粮的方式体现这一点,一般来说最好能存下三年的粮食——有的时候灾害并不止是眼前,延续下来或许能到三年!至于说超过三年的天灾人祸?那也不不必防备了,那种灾祸根本防备不了。

不过说是三年,真的到了各家各户却往往没有三年。能有两年存粮的就是殷实人家了,一般人家只有一年的存粮。甚至家贫的,根本无力存粮,连隔夜粮都没有!

这是乡村,这种朴素的智慧帮助扎根在那里的百姓度过了很多难以度过的难关。放到城里面,倒是很少有这种想法。大概是和粮食庄稼打交道少了,平常缺什么又习惯去买,存东西的习惯也就没有了。

现在家家户户吃粮大都是买上足够一两个月用的,这已经算很长久的了。赵家也就是这样,相熟的粮铺都是知道的!过了时间不上粮铺,赵莺莺上街买菜都有粮铺的掌柜的问起来。

王氏以前也没有存粮的习惯,即使前些年遇到各种灾荒导致扬州城粮价上涨,她似乎也没有学到教训要存粮!这样的习惯是深刻的,到了现在,这样明显地显示粮价还会一日一日上涨,她依旧没有想过要买粮!

她弄清楚了最近粮价的上涨情况就与赵吉道:“以前就算了,家里也没有多少闲钱提前买粮,现在家里都有钱了,那又何必再等到将来买!那时候可是高价粮!”

赵吉自然没有意见,在他看来这种生活小事自然就归王氏做主。而且她也觉得王氏讲得很有道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