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旗 - 言情小说 -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98

分卷阅读198

    ——当然也有那些不用煤炭取暖的人家,是伐木的。可是伐木需要耗费气力,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都没有干燥的柴火。所以并州一地的百姓占着地利,还是以烧煤的居多。

这一回的蜂窝煤,武颜和李治不打算平白地拿出来的。

但是如果明面上和当地的世家、官员有过太过密切的往来,难保没有人看在眼里,放到李二陛下面前去告一状。

正所谓君心难测,武颜觉得,不要什么都依靠从前知道的历史知识比较好,万一因为现在的李治不如历史上的那么嘴甜讨人喜欢了,李世民和他的感情,没有深厚到可以什么都相信自己的小儿子,那就冒险了。

于是还是后宅外交比较不扎眼。

武颜下帖子,借口也是正好的:王府里早发的梅花都开了,便是举办一场赏梅的宴会。

没错,这就是大唐贵女们的生活,各时节的宴会,构成往来的人际关系网络。

这一回,并州从前的第一夫人郑氏(现在的第一夫人是武颜当之无愧)带着嫡次女来,那二女儿再也没有偷偷用眼睛瞄武颜了。

一番寒暄之后,武颜请大家吃的是暖锅,也就是火锅。

用来为暖锅保温的不是煤球而是带着孔状的煤块儿。

郑氏等人一开始还觉得这个晋王府里真是好笑,难道把煤炭搓圆搓扁,显得更好看一些,就会变得与以往的煤炭有什么不同了吗?这么做的原因呢,难道是为了在世家面前表示皇族也是讲究精细生活的?

不得不说,郑氏等人完全没有想到点子上。

等到暖锅开始沸腾,大家纷纷动筷子。

有切得薄得透光的羊rou、有早就放在蜜汁里浸泡调味的鹿腿rou、有虾rou和鱼rou打成泥搓好的丸子、还有萝卜、白崧以及一些冬日里难得见到的蔬菜。

蔬菜自然是武颜弄出来的,暖房里种植出来的反季节蔬菜看着是菜,实际论起价格完全不比rou便宜。

众女眷的注意力都到了绿色蔬菜上,粗粗看去,竟然没几个人关注蜂窝煤。

武颜心想,早先就让李治上书把暖房蔬菜的种植方法告诉了李二陛下,如今长安城里也开始流行起吃蔬菜的风潮了吧?不过大家都关注蔬菜没注意蜂窝煤,这可怎么办。

一顿饭吃下来,郑氏没发现什么苗头,倒是并州排在第三位的世家胡家夫人王氏发现了这一玄妙之处。

要说这位胡王氏,也可以算是网文中庶女逆袭的典型了。

她是王家旁支庶出女儿,婚配的时候嫁给胡家旁支的嫡子,也算是般配。可是没过两三年,胡家长房的嫡子就因病去世了,也不知当时的长房夫人怎么思量的,硬是咬死了不要把庶子记在自己名下,于是旁支的胡帷,也就是王氏的夫君便被过继了过去。等到胡家前任家主撒手西去,王氏也成了胡家的当家主母。

更难得的是胡帷与王氏感情甚笃,里里外外都很敬重她。

能够得到夫君敬重的王氏自然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眼光毒辣,看事情都很准。

胡帷曾经笑着对自己妻子说:“阿还若是男子,可真就是了不得了。”阿还是王氏的乳名,可见他们夫妻的感情真的是非常好。

是以,外人虽然不清楚胡家王氏的厉害,她的娘家王氏还是有些人知道的——比如郑氏。

于是出了门,郑氏就与王氏走到了一起,原先郑氏对着王氏一直都是面子情,觉得拉下身份与昔日庶女、今日小世家的主母拉关系有*份。

今日,郑氏仍旧是无可无不可地说:“你看今日王妃找我们赏花,就是单单赏花么?”

王氏虽然姓王,但是毕竟嫁入了胡家,就算今日有些思量,也不想首先告诉王家人。她准备回家与夫君胡帷商量之后再决定,于是打着哈哈说:“许是想要多结交本地的世家吧?毕竟晋王殿下在前头如果动作太大,也是不方便。”

这个道理倒是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无需王氏特意拿出来说。

所以郑氏一时拿不准这个旁支庶出小姑子是真的如此认为的,还是想到了什么也不愿意说,便淡淡地与她告辞了。

当晚,王仁问妻子今日去晋王府有什么值得留意的事情,郑氏思索了半天说王妃拿出了很多本不该出现在冬日的蔬菜招待女眷。

而胡家却是另一番情况了。

胡帷便喝茶边说:“哦,阿还说今日王妃不仅有很多蔬菜,还有样子奇怪的煤炭?”

“对,柱形带着小孔的煤炭,我算过了,燃烧的时间相对同样大小的煤块,该是长许多。”王氏细心精明。

她这么说,胡帷完全相信。

☆、第四十二章

没错,武颜用来点暖锅的就是迷你型蜂窝煤。

其实要说起来,这么有燃烧效率的蜂窝煤并不是什么难弄的东西。不过是有时候,想要一个灵感的创新总是很不容易罢了。

梅花宴之后,武颜和李治也没有心急,毕竟和人打交道,心急的那一方就先失去了强势的立场。

因此他俩还在继续花时间让工匠制造煤炉。

这也是武颜先前有些想当然了,忽略了“有了蜂窝煤怎么能少了煤炉这个黄金搭档”——还是工匠里有一个叫做孙拾的人,颤抖着小心肝给来偶尔来逛一逛,顺便监工的活太监老爷反应的。

对着胡公公,一众匠人就算是三不五时能够见到他,可还是淡定不了,总是会带着一丝敬畏,还有一丝对对方残缺的同情。

但是工匠们都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都是糙老爷们,也不知道自己那种具体的微弱的同情是怎么回事,于是在每一回面对胡公公的时候,大家都免不了说话结巴,却有愈发的恭敬。

晋王府招的工匠都是精挑细选的,就算脑子不是很活泛的,但是人品基本都是还可以。胡公公在宫里呆了这大半辈子,怎么会看不出一群乡下人倒是也算心地纯朴?不过大半辈子经历了人情冷暖、走高踩低的生活让胡公公,不至于被这么些匠人眼里的微弱善意所打动了。

何况胡公公也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怜可悲的。看看这群匠人和殿下的佃户,遇到心善如殿下的就算是走大运了,能够吃饱穿暖,更多的百姓都是过着清贫的日子,与上灾年说不得还要卖儿卖女。自己虽然身有残缺,但是在宫里也算是过了大半辈子的富贵日子,年纪大了之后又找对了路子跟了一个好主子,日后自己老了,在王府里养养老、晒晒太阳,也是极好的。

这大概也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