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旗 - 言情小说 -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60

分卷阅读160

    嘴利的,这一番话一听就不是杨氏会说到。必定是武元华自己琢磨的!这口气!这口气——咽不下去也得咽……唉。当今圣上不管如何说,做出来的姿态确实是很孝顺,很多权贵人家父丧也确实是会把主院空出来,三五年之后才入住进去的。

武元庆本来也没打算立即搬进去,不过是为了要挟一下杨氏,让她看清楚现在整个府里的形势而已。却不料还没来得及发作,就被武元华的话给堵了回来。

坐在武元庆下首的武元爽暗自心惊:这二meimei先是说了爵位和牌匾让大哥乱了阵脚来不及接话,再是抢先说要保留着爹的院子的布置——众目睽睽之下难道大哥能说个“不”字?自己果然没看错,武元华可比小鼻子小眼睛计较蝇头小利的杨氏和炮仗似的武元英要有本事得多了。

武颜看着屋子里的人神色各异。

无非是,杨氏听得眼睛里带着微微的得色,还算她聪明憋着没显露出来,就是装得不够好;大哥武元庆鼻孔一张一张的,估计是气得不轻;小相氏带着得体的微笑附和自己说的话,手指关节有些发白;二哥武元爽倒是和二嫂赵氏头低头不语,神色莫辩;三meimei年纪尚小,听得懵懂,不在状态之中。

出师不利的武元庆很快就败下阵来,最后也不记得怎么糊里糊涂结束了今天的一大通谈话。

…………………………

杨氏回到主院里,拍着武颜的手说:“咱们元华长大了,今日里说的这一席话,连娘也没想到。哼,那武元庆还想让娘搬出去?一个孝字就压死他。正屋可是要按照国公爷的喜好来布置的,留着缅怀国公爷的,连我都要避开,看他怎么开口要我去别处‘静养’!”

武颜笑笑:“如今,要出去静养的不会是娘你了,该是大哥,不出意外,过了七七大哥就会去爹的墓旁结庐而居。”

“他真的会按你说的做?”杨氏犹自不相信。

“会的,咱们家在朝堂上根基不深,三年后大哥二哥丁忧结束,能不能得到美差还是两说。大哥好名利权势,怎么可能不意动结庐守墓带来的美名?”武颜成竹在胸。

杨氏大惊失色:“哎呀呀,我以为你是蒙他的。可是出了府去墓旁结庐不是反倒是成全了他武元庆的名声?这怎么行!”

武颜再次解释:“娘,你放心,咱们有了这三年的时间,还怕想不出什么周全的法子日后过上松快日子?再说了,结庐也就是一种手段而已,陛下哪里会不清楚?大哥要想得到实职,还是得靠真本事,不然咱们大唐干嘛沿用了前朝的科举制?这就说明从前旧的那套‘举孝廉’不适用了。”

杨氏半信半疑。

武颜神态从容。

…………………………

武元爽轻轻拍了拍武元庆的肩膀:“大哥,元华说的结庐的事儿?”

“去。走了九十九,不差这最后一步!”武元庆咬着牙说。

原来,是武颜最后不经意地提了提所谓孝道和世家作风:便是会在父丧之后结庐而居。细数大唐开国以来,但凡这么做的嫡长子,日后谋求前程之时,无一不是被加上一笔“纯孝”。

武元庆听得心动:这不是武元华信口开河,而是确有其事的。转念想想守孝三年后能不能顺利起复还真是两说,不如做出纯孝的样子,日后总归是一桩美谈,说不得有人帮着敲敲边鼓,就能进入了圣上的眼里。

武元爽听到哥哥咬牙回答,觉得二meimei真真是算好了今天的每一步。从最后她轻描淡写地建议大哥结庐而居这一点看来,大哥非但没有怪她,听了之后还十分意动,就可以看出元华此人行事滴水不漏,拐着弯达到她自己的目的。

回到屋子里的武元爽拿着赵氏递过来的帕子擦了脸,叹气:“今日里看着大哥成了当家人,大嫂也掌管了家事,可是桩桩件件的大事儿,哪一件不是如了武元华的意的?爹的孝期结束前,杨氏都不用搬出正院;大哥还决定去爹的墓旁结庐而居。啧啧……”

赵氏点点头同意夫君的说法:“元华确实是个能干的,比元英和元芳强得多了。”

武元爽再次叹气:“结庐是那么容易的?大哥自从生下来就没过过苦日子,如今一时昏了头脑执意要去,我也不好开口劝说——不然大哥说不得还会疑心我的用心。可是,一旦去了,就得做足三年的样子,不然半途而废还不如不去。我真担心大哥能不能坚持下来。”

武元爽担心的一点也没错。

武元庆在七七之后就命人在老父墓旁结了青庐,可是那简陋的青庐是那么好住的?

武父去世之时恰逢端午之后,七七过去已经是夏日里了,蛇虫鼠蚁开始活跃,武元庆首先就受不了蚊虫滋扰。夜夜不得安寝,没几日眼下就挂了浓重的黑眼圈。

小相氏隔三差五探望夫君,看得心疼,但是自己身负重任,要替夫君把持住整个宅院,又不能贴身照顾。加之守孝,夫君为了避免口舌没带丫鬟,几个小厮到底不比女人心细,伺候起来是粗手笨脚的。

武元庆的日子不太好过。

他在熬时间,什么时候会悔不当初还暂不知晓。

“武元庆什么时候会悔不当初,我可不知晓。”武颜对着玉叶说。武颖在前一阵子就回去自己的院子了,好像是头七那一次见到二姐能够面不改色地对着大哥讨价还价之后,觉得有些惭愧。

所以武颜现在能够放心地和李治交谈。

李治说:“补了你的缺的是清河崔氏在长安的二房嫡女,叫崔汶。她做了兕子的新伴读。”

武颜略略一回想就想起来了:“是去年在高府碰到的崔安儿?他们崔氏不是很硬气么?都不稀罕做皇太子妃,怎么会让嫡女来做伴读?”

李治经过了这么一年多的时间,也不是不谙世事的傻和尚了,把自己知道的消息说给武颜听:“听闻今年科举有不少寒门学子崭露头角,颇得陛下赏识。”

武颜听了开头就知道了:世家的危机意识很强么。李二陛下确实是一直致力于削弱世家在朝堂和民间的影响力。其实不单单是李世民这么做,早在太上皇李渊执政期间,就有表露出这样子的苗头。毕竟,江山是李家的江山而不是世家的江山,但见这几百年间朝代更迭而世家屹立不倒,就知道枝繁叶茂的世家给历朝历代的皇室带了多大的不痛快。

于是从太上皇李渊的手上开始,大唐初立国,就在长安设立学校,不止如此,还有各都督、都护府、州、县都分别设立学校,招收学生,人数不等。(1)

到了李世